邱霈恩:在预言和谣言之间
近年来,各种天灾人祸仿佛多了起来。这些灾难性事件不仅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可怕威力,而且也让我们认识了各种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所带来的大众恐慌。特别是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谣言可以轻易引发大规模的非理性行为,从而影响社会正常的救灾和灾后重建秩序。谣言加剧恐慌,恐慌刺激出新的谣言,导致恶性循环。
操纵性谣言制造和扩散的几个重要环节
在西语语境中,“谣言”(rumor)具有名词和动词的双重词性。谣言的形态和作用总是通过传播和扩散过程而成型和发酵。在灾难性事件发生背景下,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有一个扩散链条。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传统社会,谣言一般是通过口耳相传,先借助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局部扩散开来,再经由多重社会关系网络的交叠依次传播。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扩散链条往往不再遵循由个人、小群体到更大群体的传播模式,而是借助大众媒介由个人认知直接到达社会认知,迅速使特定的话语和行为成为灾难性事件的有机部分。作为目前灾难谣言的突出特点,谣言制造、扩散和影响的共时性使谣言具有了可操纵性,增加了对谣言进行社会控制的难度。
以最近由日本地震及核泄漏引发的“谣盐”事件为例,操纵性谣言的制造和扩散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环节。首先是谣言定向。即利用民众对灾难事件的关注和恐慌,从各种谣言中选择“有用”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以显著的方式呈现于公众面前。操纵性谣言需要以人们的知识和推理可以接受的方式,将谣言整合到特定的方向。比如,地震和海啸可能已经摧毁了核电站的防护安全机制,福岛核电站爆炸难以避免核泄漏,而核泄漏必然导致核辐射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其次是谣言涵义的提炼。即将特定谣言中包含的可能后果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利益关联起来,引导谣言刺激具体化。就像2003年SARS事件中的板蓝根神话一样,这次的操纵性谣言告诉大家,食用碘盐可以防止核辐射,而我国海域也就是碘盐的重要来源可能已经受到核污染。
其三是行为示范。即制造局部行为并迅速通过大众媒介广而告之,造成从众效应。人们几乎同时通过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工具得到抢购碘盐的信息,并作为“理性”的反应,加入到抢购碘盐的队伍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