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大西洋一边的英国调查不断升级,新闻集团在美国的麻烦才刚刚开始。有消息称,美国警方或许已经开始调查新闻集团,而联邦调查局可能正参与其中。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纽约邮报》的员工们近期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新闻集团的律师们要求他们不得丢弃任何可能与非法获取他人信息及向政府官员行贿等有关的文件。尽管邮件称这并非配合警方的调查,但北京大地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卫东据表面信息分析,目前新闻集团这样做,很可能迫于有关方面的要求。

赵卫东:收到传票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有可能有这种意思表示了。比如说联邦调查在调查他们,或者说发出这种函。要求他们保留证据,不允许私自删除相关证据,这倒有可能。

赵卫东认为一般说来,这样重要的调查可能由联邦调查局主导。

赵卫东:影响比较大的,一般都是联邦调查局直接插手调查,一是表示重视,另外就是和英国互相的证据协助,国际刑警协助,也有很多问题。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对从英国刮到美国的调查风并不看好,因为美国的国情和英国有很大的不同。

喻国明:如果在美国没有一个类似米勒小女孩这样的事件的话,也很难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为实际上在美国新闻界要求新闻自由、报道自由这样的要求还是很强烈的。

而且虽然英国方面的问题不断升级,一位前《世界新闻报》的私家侦探格伦·马凯尔现在出来作证说,他所有的窃听行为其实都通过邮件取得了管理层的批准,喻国明还是不相信默多克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会留下任何证据。

喻国明:如果想直接指证默多克直接下令或者明示这方面不法做法,我相信默多克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他也没有必要在具体的做法方面,你要是指证的话,可能他的某种价值观、编辑方针或者某种奖励的杠杆、价值导向会有问题,但这种东西不构成犯罪。

应当说,默多克这些年得罪了不少人,今天很多竞争对手对于炒作他的丑闻多少有些幸灾乐祸,但是真正搬到默多克可能还不那么简单。但只要英国警方和政界继续揪住默多克死缠烂打,麻烦肯定不会少。(记者何京玉)

' />

北京时间7月19日凌晨,在英国议会就《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质询默多克父子。图为默多克携妻出席听证会。

“全民公敌”默多克

“窃听风暴”愈演愈烈,新闻集团面临拆分。发端于《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已然演变成一场关于新闻自由、道德约束和政府监管的世界性激辩

本刊特约撰稿/陈君

英国“窃听风暴”并没有随着《世界新闻报》的关闭而停歇。新闻集团旗下多家媒体卷入丑闻,高管相继辞职,股票市值蒸发70亿美元,相关责任人被逮捕,收购天空广播公司的大买卖泡汤,默多克发表道歉声明并面临英国议会质询��默多克和他的传媒帝国陷入了空前危机。

在事态越演越烈的同时,“拆分新闻集团”的呼声也在高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社评总结道:“限制默多克符合公众利益。”《华盛顿邮报》记者、美国“水门事件”主要调查者卡尔·伯恩斯坦也撰文,把窃听丑闻与“水门事件”相提并论,称“默多克在堕落基础上打造传媒帝国的做法降低了新闻标准”。

但也有人提醒,“别让愤怒破坏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民主的一个支柱,它充满活力、挑战权威,能够让权势人物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些特质万万不能被剥夺。”


不断发酵的窃听丑闻

有着168年历史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在2011年7月10日出版最后一期,向读者说了声“谢谢,再见”后就关门大吉了。这家曾经是英国最畅销的报纸,卷入一场窃听电话丑闻,其窃听对象上至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终于激起公愤。

默多克1969年收购的这家报纸,近年来总在招惹是非。

英国《卫报》2009年报道,《世界新闻报》花钱雇私人调查人员,窃听数千部电话,包括政府高级官员和王室成员。警方调查后认为证据不足,不了了之。但在多方压力下,伦敦警方今年1月又重启调查。

2002年的一例谋杀案又使《世界新闻报》卷入风波。当年3月,13岁的英国女学生米莉·杜勒遭到绑架后被杀害,6个月后遗体被找到,而谋杀者今年6月才刚刚认罪。警方最近发现,《世界新闻报》记者及其雇用的私人侦探曾侵入杜勒的手机语音信箱,删除了部分信息,给杜勒家人和警方留下了杜勒仍然活着的假象,严重妨碍了调查。

截至今年7月17日,《世界新闻报》《太阳报》等新闻集团旗下报刊涉嫌窃听的政客名流增至4000多人。

在美国,曾担任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等要职的资深参议员洛克菲勒提出动议,力主调查默多克的所有媒体,“我担心的是,新闻集团招认的窃听电话行径,可能会用在‘9·11’受害者或其他美国人身上。”当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已经展开了有关调查。

欧洲议会近日也将举行听证会,讨论默多克集团施加影响的问题。

不久前,俄罗斯疯传总理普京和体操皇后卡巴耶娃有私生子的新闻。这一消息的来源是美国《纽约邮报》,也是新闻集团旗下媒体。

英国《伦敦晚旗报》编辑厄里斯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默多克已然成为全民公敌,以前,他的报纸只是‘名人刽子手’。”

最新消息是,英国演艺界名人要联合起诉《世界新闻报》。影星裘德·洛在上诉中称,他是在美国时遭到《世界新闻报》窃听的。这可能导致该报首次在美国面临起诉。

利物浦大学政治学教授乔纳森·汤奇认为,这场传媒地震可能是默多克媒体帝国崩溃的开始,“几十年来,一任接一任首相与默多克关系良好,旗下报刊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响选举结果。”

而现在,从高官到报人,所有人都竞相撇清与新闻集团的联系。

7月17日,新闻集团的前英国女总管、国际新闻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被伦敦警方逮捕,指控是“涉嫌共谋窃听信息”,以及“腐败”。伦敦警察局长保罗·斯蒂芬森也因被指与《世界新闻报》交往甚密而宣布辞职。

此前不久,《世界新闻报》前编辑库尔森因卷入窃听丑闻和涉嫌腐败被逮捕,现被监视居住。库尔森在持续数年的窃听风波中始终是一名关键人物。2007年,他因报社一名记者窃听王室成员电话辞去高级编辑职务,后出任卡梅伦政府新闻主管。今年年初,库尔森以窃听事件干扰工作为由辞职。在野的工党领袖米利班德曾敦促卡梅伦就雇佣库尔森道歉。

至此,因与窃听丑闻有牵连被逮的人增至10人,但都获得保释。

“一头红发让她在办公室里显得很扎眼,她的能力也很扎眼,大家都说在新闻集团,她是以奔跑速度向前的。指挥编辑和记者,她总显得很强势。”曾在《太阳报》做记者的斯坦利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描述布鲁克斯。

现年43岁的布鲁克斯是英国新闻界迅速上升的一颗明星,深得默多克的信赖。她2000年开始担任《世界新闻报》主编,2003年成为《太阳报》的首位女主编。2009年,布鲁克斯被擢升为国际新闻公司首席执行官,分管新闻集团下属英国报纸。

7月15日,她以深陷争议为由辞去职务。数小时后,新闻集团旗下道—琼斯公司首席执行官莱斯·欣顿也宣告辞职。

而英国最高警衔的警官、伦敦警察局长斯蒂芬森辞职,则被视为“窃听风暴”真正刮向政坛、尤其是唐宁街10号的开始。

“整个窃听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已不仅限于公众愤怒与指责了。默多克集团内部和政府必然还将有人因为窃听事件付出代价。” 美国圣克鲁大学新闻学教授彭增军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道。

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对于媒体卷入窃听丑闻,政界人士应该承担责任,“这场大火吞噬了部分媒体、一些警察部门,甚至损伤英国政治体系作出反应的能力。”他认为,媒体和政界之间的关系“过于默契”,媒体的自我监管已经失效,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于媒体和政府的新机构,负责监督媒体遵守行业标准。

追名逐利潜规则

窃听丑闻愈演愈烈,一向以严肃报道著称的《星期日泰晤士报》也深陷其中,而“受害者”竟是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

据英国媒体报道,布朗担任财政大臣以及随后出任首相期间,新闻集团旗下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等媒体一直试图获得他的个人信息,从银行账户到纳税文件,连他子女的医疗报告也不放过。2006年,布朗的儿子弗雷泽出生后不久,《太阳报》即曝出他患有囊包性纤维症。在刊登此消息前,时任《太阳报》编辑丽贝卡·布鲁克斯曾致电布朗,称她知道弗雷泽患病。这一来电让布朗一家极为紧张,因为他们刚刚得知初步诊断结果,医生尚未确诊。

眼看局面失控,默多克从7月15日开始全方位灭火:先是宣布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窃听、纠正错误、制定记者行为准则;接着由儿子詹姆斯·默多克宣布,在英国主要报刊刊登广告致歉。

默多克上一次道歉,是因为新闻集团“不顾正义”,要为前橄榄球明星辛普森出版自传,并制作访谈节目。然而,默多克显然并没有从这段往事中吸取教训。

“商业社会中,金钱会说话”,这是2007年默多克收购“百年大报”《华尔街日报》之后,《亚洲时报》的评论,“一旦默多克的利益倾向占上风,《华尔街日报》100多年来打磨的独立品质将荡然无存。”

据说,收购《华尔街日报》后,默多克认为该报的文章太长,读者根本没有时间读完这些内容,“别再为赢得普利策奖写文章了,还是发表一些吸引大众阅读的内容吧”。

有分析认为,默多克建立起来的报业文化能容许非法获取新闻线索。记者可以带支票簿采访,可以高价买断新闻来源,可以买通警察获取内部新闻,可以雇佣特工人员窃听当事人;在媒体竞争中,要想方设法摧毁对手,以取得垄断地位��

媒体分析师肯·多克托说,目前,默多克试图在新闻集团的过去与未来之间设一道防火墙——高管接连辞职,高层不断道歉,默多克力图避免窃听风波扩大,而让英国“小报”某些记者的“粗俗行为”牵连并损害自恃美国主流严肃报刊的《华尔街日报》。

多克托认为,窃听案冲击波太强,损失难以挽回,理智做法是“舍卒保车”。“他(默多克)已失去在英国的影响力,有生之年再难挽回,他不应该继续控股新闻集团。如今,真正应该保护的是电影公司和有线电视。”

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文章则认为,英国报纸只占新闻集团的一小部分业务,但默多克一直给予它们过多的关注。新闻集团应想办法把默多克家族和为他们创造财富的企业分割开来,以减轻它目前的巨大压力。


不负责的大厦是否坍塌?

7月1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任命法官布赖恩·莱韦森负责调查窃听事件,誓言惩罚违法者。莱韦森上世纪90年代主持审判连环杀手罗斯玛丽·韦斯特一案,在法律界享有盛誉。

调查第一部分是审查媒体报道规则、惯常做法以及媒体与警方、政府官员的关系;另外一部分集中调查英国媒体所有违规行为,包括伦敦警方处理记者涉嫌窃听一事的前前后后。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援引媒体人士的观点称,《世界新闻报》的做法在英国媒体圈内不算首创。在英国一家大报纸就职的一位记者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报纸搞窃听,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英国报业风格划分明显,小报品种丰富,发行量巨大。据统计,《太阳报》《每日镜报》等发行量让严肃雅正的《泰晤士报》《卫报》甘拜下风。英国大众一方面斥责小报品格低下,另一方面却对其爱不释手。有人总结说,小报文化根源于民众窥视名人的心理,而这样的阅读心理也纵容小报自律的缺失。

1999年11月12日,英国各家小报将“首相夫人45岁怀孕”的消息炒作得沸沸扬扬。布莱尔首相不得不改变原来保密一段时间的想法,承认消息属实。是谁把首相府里这条“最高机密”给透露出去的呢?直到几天后,布莱尔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位知心好友因为手头紧张,将他的“家庭秘密”卖给了媒体,大赚一笔。

除了“用支票换新闻”外,小报获得秘闻的另一种手法是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名人的越轨行为,并加以炒作。全天候跟踪追拍,在垃圾桶找寻丢弃物品,假扮某人骗取电话采访,付钱雇侦探购买消息……

“我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触碰了道德底线。但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我已经违反了法律。”英国私家侦探格兰·穆尔凯尔近日接受《卫报》采访时说。2007年,他曾受雇于《世界新闻报》,因为窃听他人电话而被捕入狱。当年,他每年向媒体提供信息而获取的报酬达10万英镑。

而对记者而言,如果挖不到有关犯罪与名人的独家故事,他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与此同时,报社对他们如何获取事实并不怎么关心。

《金融时报》对此评论说,默多克对记者侵犯隐私行为的纵容,以及确信欠默多克政治恩情的政府不会对其进行制裁的理念,给了他的编辑团队以信心。幸运的是,“不负责任的大厦”正在坍塌。

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世界新闻报》的出局并不意味着英国人要封杀小报市场。业内人士指出,正因为小报在揭露丑闻方面比大报更加肆无忌惮,其发行量也大,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政治力量,因而政治家们从不敢忽视小报的存在。布莱尔首相就专门在《太阳报》上发表过文章,阐述他的政治观点。而且他的文章还是登在半裸女郎照片后面。

当前,英国对媒体监管的改革,也将与“窃听门”调查同步进行。

7月16日,英国在野的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接受英国《球探体育比分:家报》专访时表示,默多克对英国政治和公共生活影响力过大。他呼吁朝野就修订媒体所有权法规达成一致,力促拆分新闻集团,以减少默多克在英国媒体市场所占份额。

相关法案一旦通过,对默多克不啻是个致命打击。有媒体引用新闻集团内部人士的话说,默多克应该为平息丑闻辞去行政总裁的职务,只保留主席一职。

新闻集团澳股7月18日开盘继续大幅下跌,早盘最高跌幅超过7%,股价最低跌至13.65澳元,为2009年7月以来最低,也是2008年11月以来该股票最大的单日跌幅。

虽然默多克面临重重危机。但也有人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会逐渐忘掉窃听丑闻,而政治也离不开媒体,卡梅伦政府会再次走近默多克。而且,默多克目前并没有彻底放弃收购天空电视台。《纽约时报》援引一名消息人士的话说,默多克暂时退出收购只是为了缓解压力。

在记者发稿之前,传来的最新消息是:7月18日,曾经卷入窃听风波的《世界新闻报》前记者肖恩·霍尔被发现死于家中。

窃听风暴远未平息。★

' />
新闻集团旗下报刊非法窃听事件持续升级发酵之际,英国媒体再曝窃听丑闻。原《每日镜报》记者詹姆斯·希普韦尔23日揭发老东家窃听,称愿意协助当局调查并提供证据。

希普韦尔现年45岁,以自由撰稿人身份为《卫报》等媒体供稿。他先前任《每日镜报》“城市”版块记者,2000年因一桩丑闻遭解雇。

他23日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说,当年身边同事“普遍”存在窃听电话的现象;作为见证者,他“知道周围人在干什么”。

希普韦尔描述,《每日镜报》不少记者窃听技术颇为“老练”:他们会先用一部电话打给某位名人,电话接通后立即挂断,随即用另一部电话“入侵”名人的语音信箱,然后破解信箱密码,继而实施窃听。

对这类做法,希普韦尔自称“见多了”。按照他的说法,窃听不限于《每日镜报》,涉及镜报集团旗下多家报纸,包括《人民报》。

镜报集团23日否认希普韦尔的说法。“我们立场明确,”一名集团发言人说,“我们的记者在刑法和新闻投诉委员会设立的行为准则内开展工作。”

希普韦尔担任《每日镜报》财经记者两年,2000年被炒鱿鱼,原因是他在报道中“热炒”自己先前所购股票的板块,希望借此获利。法院2005年认定希普韦尔“操纵市场”罪名成立,判他短暂入狱。韩梁( 现代快报 (微博) 新华社)

' />
传媒大亨默多克20日乘坐私人飞机离开英国,结束11天英国“伤心之旅”。默多克的麻烦或许远未结束。他可能面临大洋彼岸的更严厉调查。伦敦警察局20日宣布增加警力调查“窃听丑闻”。据新华社电

“窃听丑闻”殃及新闻集团总部

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新闻国际公司一名女发言人20日说,默多克“已经离开”英国。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曝光后,默多克本月10日来到英国“灭火”。过去的11天,这名传媒大亨“挺受伤”。

一些分析师说,默多克离开英国这块伤心地,不代表他可以躲进避风港。他接下来或许要面临来自美国的更严厉检查。

默多克新闻集团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一周以前,不少美国国会议员已对窃听事件表示关注,要求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9·11”遇难者通话记录是否遭到窃听。

《纽约时报》先前报道,由于新闻集团总部落户美国,如果证实这一企业向外国官员支付报酬,或许会违反《外国腐败行为法》。

一些法律专家认为,美国政府可能依据相关反腐败法律向新闻集团提起诉讼。

另外,一些民间团体提议,就新闻集团旗下报纸窃听丑闻在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

警方调查只是“冰山一角”

伦敦警察局助理局长帮办埃克斯说,警方决定大幅增加人手调查窃听事件。

据英国议会下院内政委员会估计,可能有1.28万人受到《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影响,但警方迄今只联系到170人。

埃克斯曾经许诺,警方要与窃听事件的所有受害者取得联系。

伦敦警察局2006年开始调查《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次年该报记者古德曼和私家侦探马凯尔因非法获取他人电话语音留言被捕入狱。由于面临各方压力,警方今年1月重启调查,组成了近40人的调查队伍。

近来,警方因对窃听事件的调查范围过小和不彻底而受到广泛批评。

英国议会下院内政委员会20日紧急发表报告,强烈批评伦敦警察局“并不真的愿意”揭露媒体违法的真实程度。

报告还指出,管辖《世界新闻报》等英国4家报纸的国际新闻公司有意阻挠警方2006年的调查,而且没有与今年1月重启的新一轮调查充分配合。


英反对党

暂时难撼动卡梅伦

分析人士认为,英国最大的反对党工党正就“窃听丑闻”这一事件,竭力争取改变去年五月大选失利以来的颓势。不过,尽管卡梅伦政府在此问题上面临压力,但英国政局暂时还不会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

英国莫里民意调查公司20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2%的被调查者认为,卡梅伦应对窃听事件表现不佳,对他担任首相的认可度也因此降低。而近一半的公众认为,工党领导人米利班德在“窃听门”事件上的表现较好。

一些球探体育比分:家认为,由于到目前为止卷入丑闻的只有个别政府官员和警方高官,再加上英国眼下面临着复苏经济、改革医疗卫生和福利体系等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窃听事件还不至于影响政府的主要日程,暂时还难以改变政坛格局。

英国著名评论员菲利普·斯蒂芬指出,一旦“窃听门”事件引起的震荡减弱,英国的政治环境很可能恢复原状。

英国波普勒斯公司19日公布的民调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斯蒂芬的判断。尽管米利班德及工党在“窃听门”事件上大出风头,但民调结果却表明,如果马上举行大选,工党的支持率甚至比上个月还降低了一个百分点。由此看来,与切身利益相比,选民们并不十分看重政党在“窃听门”事件中的表现。

' />
中新网7月22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英国警方称,针对电话窃听案组成的调查团队,已从原来的45名警员,增加至60名。

据英媒报道,伦敦都会区警察局副助理局长艾克士说,因为警方过去两周的“工作量明显增加”,所以加派人力支持。

另外,警方针对报纸媒体被指不当行为所进行的调查,可能扩大至新闻国际公司以外的对象。

英国广播公司获悉,警方已经要求调阅此前雇用民间调查员所进行调查的相关文件。

据英国广播公司“Radio 4”电台透露,英国信息委员会办公室2003年主持莫托曼行动所获致的这些文件,警方3个月前即提出索取要求。

这些文件包括4000项来自300名记者的请求,以及来自1名私家调查员的31份机密信息档案,其中许多是以非法手段取得。

前述调查发现,《每日邮报》提出最多请求,接着是《周日人民报》和《每日镜报》。

' />